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章|泥屋里的一线光 (第2/2页)
来的。寒霁观给了名额,我能推一个。外头人家打听不到的。青禾若去,我每月让小二送回二两银子。孩子身上先养好,我也不是不知心疼侄nV的人。” 父亲沉默了很久,很久。长年累月的劳作把他的指节磨成了厚厚的茧,握着烟锅的手背青筋起伏。终於他抬眼,像是问客人,又像是问自己:“她才多大?” “十一。”母亲替道,开始盘算要煮什麽、什麽该留给路上吃,声音不由自主地轻快起来,又迅速压下。她不想让人看见自己心里的那点盼头。 “让孩子自己说。”父亲把烟锅往桌上一搁,小木匣在他指尖转了半圈,发出轻微的“笃”的一声。 屋子忽然安静。 顾青禾把柴束在门边靠好,手在衣襟上擦了擦,才走进堂屋一步,低低地道:“我想去看一眼城。”她说完,有些慌,忙又补了一句:“我会回来。” 父亲看了她很久,像要从她瘦瘦的肩膀上看出一条路来。最後,他叹了口气:“城里规矩多,你话少,吃亏了别y咽着,有啥就写信。能忍则忍,退一步不丢人。但若有人欺上门,先找你三舅,再找师长,别逞强。” 母亲这才真真把那口气吐了出来,一面碎碎念:“去就去,东西要备齐。鞋底多垫两层,别冻着脚。路上不吃凉的。那个——”她忽然停住,扭头进内间,翻箱倒柜一阵,拿出一支旧木簪,簪身磨得发亮,簪头刻了一只笨笨的云雀,“这是我出嫁时娘给的,你梳辫子时别老用稻草梗了。” 男人——母亲口中的“三舅”——把话说得周全,临走前留了碎银几两,说过两日还要进城,让青禾这几天先把身子补一补。说完他拍了拍顾青禾的头,笑道:“侄nV,城里b这里热闹多了。别怕。你舅舅在栖霞楼说得上话。” 夜里,院子里的玉米穗仍旧晃,但风像b前夜更轻了些。母亲把家里难得剩下的好米挑出来,熬了锅白粥,灶火映得她脸颊红红的。父亲把多年没穿的蓝布短褂翻出来,缝上两颗扣子,试着让袖口短一些,免得孩子走路拌手。jiejie给她改了一条旧裙边,针线细密;哥哥教她怎麽在陌生的街口认方向——“看井,看庙,看卖饼的烟。”双胞胎在炕上翻来滚去,嚷嚷着也要坐骡车。 顾青禾抱着那支木簪坐在门槛上,簪头的云雀在她掌心里轻轻蹭,像活了一样。她忽然想到张婶教她的几种草药,忍不住笑了笑。她其实不会说好听的话,可她知道这世道,多学一个字、多认一种草,都是本事。 两天後,天刚蒙蒙亮,骡车到了。三舅扬声招呼,车把式打了个长长的哈欠。母亲把早早包好的乾粮塞进她怀里,y塞得像要把一整个家塞进去。父亲把一根收得很直的竹竿递给她:“上路借力用。记得——” 他话没说完,喉咙像被什麽卡住,过了半晌,才低低地补了一句:“平安是头一等。” 顾青禾点头,眼眶有点热。她把竹竿横在膝上,转身跨上车,坐到了靠右的位置,那里能看见村口那棵老槐。车轮压过碎石,发出“咯吱咯吱”的声音。她看见母亲追出两步,又退回去;父亲站得远远的,烟锅在手里转了转,最终也没点起火。 河湾村很快在背後缩小,像变成了她梦里那粒被捏在掌心的谷子。前头是尘土、是小河、是第一个镇子,还有她从没见过的长街与牌坊。她把木簪重新cHa好,手不自觉地m0了m0头发,想着要是张婶在,会笑她“紮得乱七八糟”,然後一把给她梳得服贴。 她并不知道,“栖霞楼”“寒霁观”在村人的耳朵里,只是新鲜词儿,对她来说,却是另一种日子的门槛。她以为自己去学字,学账、学规矩;以为至多成为城里一个拿工钱的人。她不知道的是,山那边的风并不止一种,还有一种从石缝里生出的清凉,会把她带去一处连地图上都没有标过的地方。 骡车在日头下缓缓前行。顾青禾攥紧了竹竿,忽然想起父亲说:“能忍则忍”。她低低地笑了一声——她一直都会忍,但她也会记路,会看井看庙看卖饼的烟。她知道怎麽回家,也愿意走远一点;之後再走回来。 她以为自己只是走出村口。谁也没告诉她,那一步,跨出了凡人的岸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