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生上流_写作随想:写在最后的那些感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写作随想:写在最后的那些感悟 (第1/1页)

    我看书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,就是只看。

    都说书籍能给生活带来答案。我从虚构的作品中得到人生的参照与借鉴。

    除了,还有电影,都是虚构的。

    然而,看了那么多虚构的文艺作品,我的答案找到了吗?

    并没有。之所以如此,并不是我看的一些作品不行。虽然现在回过头来,最开始接触到的那些作品确实拙劣,包括严肃文学,都没有对我的生活带来很正面的反馈。

    然而这更多是我的问题。

    一个普通人,最好别当文艺青年,因为下场会很惨。

    喜欢文艺是好事情,沉浸在文艺里会让你的情绪高涨,往往会失去面对真相的辨别能力。

    像我这种把虚构当现实的人,大有人在。

    或者说,不能把文艺当生活。

    电影《花束般的恋爱》已经很充分地解释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说和电影很难让人找到现实中的答案呢,其实很简单,作家写时候的目的是什么,是长篇大论,讲人生经验和哲理吗?

    不是的,构建故事的首要原则,是让观众能在第一页欲罢不能地追到最后一页。

    电影更是如此。商业电影的目的,是在电影第一帧开始提起观众的好奇心,让观众能一直看下去。

    那吸引观众看下去的,是人生道理和答案吗,并不是,而调动观众的情绪,让观众的情绪在两级间震荡。

    从爽文里先受辱然后马上打脸这一种叙事就足以说明。

    所以,商业电影和网文不负责对人生答疑。而且,往往还特别的有害,尤其在一些审查严苛的环境下创作出的作品而言。

    拿爱情里来说吧,在很多言情里,为了满足读者,很多的男主被塑造成了工具人。

    因为文艺作品的教化作用,以至于很多女生在现实的恋爱中会把男友以和影视剧的标准来参照。

    结果就是,原本好好的恋爱被自己作没了,并且还不知道自己有错。

    因为人是复杂的,而商业和商业电影并不描绘人的复杂,

    现在很多人喜欢制片人,而不能喜欢上一个活生生的人。就在于此。

    商业注重的是情节。现在很多人看喜欢看人设,其实那个人设再多面,依然是为了情节推动。并不是说马甲越多越能塑造出立体的人。

    相比,文艺片和文学反而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。

    但文艺片也存在的局限是,很多问题,作者也不清楚答案在哪。

    还有一点,作者面临的困境可能和普通人面临的不是同一种困境。

    但不管如何,如果想在虚构的作品中找到答案,并且能够解决自身的现实困境。那么

    看文学还是有点帮助的。而电影呢,其实很多文艺电影很烂,因为电影制作成本太高,多多少少还是得要考量受众面。而且因为视听语言其实是有门槛的。看同一部文艺片,有的人大受启发,有的人觉得好无聊。很可能他们看的并不是同一部电影。

    再说一点,书籍至少粗制滥造的少,而影视烂得过于多了。

    如果想找到答案,去多非虚构吧,历史哲学心理学,毕竟,答案,都是难啃的。

    而谎言,往往是诱人的。

    最后,找到答案并不意味自己的生活困境就迎刃而解了。

    找到答案,还需要你去行动,而那个行动,可能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轻松。

    从书本作用到行动的知识,才是知识。

    那再说我第二话题。关于“怀才不遇”。

    很多人,包括之前的我,一直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的。

    我相对这些人说,不要太把自己的才当回事了。

    其实目前的时代,“怀才不遇”算是一个过时了的观念了。

    才是什么,才华。

    然而才华在现代社会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。遇的方式也千奇百怪。

    如果你觉得怀才不遇,很可能你跟很多人创作者一样,还处于自我意思过剩的阶段了。

    我长期处于这个阶段。要不是有良师指点,我或许还在自怨自艾,怨天尤人。

    才华没那么重要,拥有才华不代表他人就得理所当然地拥护你。

    最后,谈谈写作。

    很多作者不是不能写出热门的,而是太过局限于自己了。

    尽管这是一个成熟的作者必须经过的坎。

    把自己全部写出来了,才能从自己抽身。去写读者想看的东西。

    我已经把我写作的感悟都写出来了。

    是时候创作下一部作品了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