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正文 五 安于北京 情定北京(67) (第2/3页)
缓解心中那愤愤不平的挣扎。 转眼间就过年了。大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是大家最不想上班的日子吧。更何况我还都是夜班。谁不想回家过年,谁不想陪在家人身边吃个年夜饭,看一看春晚。可是在一些特殊岗位,总要有人站岗执勤。不然,哪里来的一家不圆万家圆。 回想自己当兵的七年里,只有在军校的时候陪父母过了两个年,心中总是很愧疚。特别是自我当兵那一年起,jiejie也出嫁了。每当过年,母亲都会生病几天,大年三十还在打吊瓶。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热热闹闹,自己的两个女儿却都不在身边,想想她怎么能不难过。小时候,他们总盼望着我们快点儿长大,自己也巴不得赶紧翅膀硬了飞出去。可如今,我们终于长大了,终于身不由已的不能陪伴在他们身边才发现,外面的世界再精彩,也不如自己的家。 (所以,奉劝各位在外奋斗的年轻人,不管工作多忙,有时间多回家看看,没时间就多打打电话。父母老了,不管嘴上怎么说,说什么,心里一定是非常惦记你的。要知道,陪伴,才是最好的礼物。)年三十这晚我上小夜。刚一下电梯,就看见同事们在科室门口的墙壁上挂气球。为了让不能回家的病人和家属感受到过年的温馨,全院的每个科室都做了精心的布置。看着科室走廊里都挂满了彩带和气球,还真是感受到了一点儿过节的气氛。 到了晚上,医生还特意帮我把一台小电视搬到了护士站。因为护士长特意嘱咐我,待春晚开始后,组织病房里没有电视的病人和家属,护工到走廊里来春晚。因为是过节,所以晚上也没有要求病房熄灯。而让我感觉和平时不一样的是楼道传来的阵阵笑声,比起往日吵吵嚷嚷的病房,真是舒服多了。 在我的号召之下大家都纷纷从病房里出来,手捧着瓜子,磕的好热闹,说说笑笑的。有的家属还特意给我送来瓜子和花生说:“你们也挺辛苦的,也不能回家。没事孩子,咱们一块过年。”看着老人家慈祥的面容,心里非常的感动说:“好,咱们一块过。” 萍萍和玉儿还专门跑过来陪我说了一会儿话,这个举动也让我很开心,毕竟在这个夜晚,我们都太需要陪伴了。 本想和大家一起看到十二点一起跨年呢,却不想早早就散场了。最后只剩下一位护工叔叔陪我一起倒数,迎接这崭新的一年。 扫去一地的瓜子皮,自己一个人静坐在护士站,看着滴答滴答的钟表,回想着这一年的经历,不由感叹:这是注定的宿命。 实习的11年,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12年,如今已经迈入了13年。我一直都在成长。 要感谢一路上给予帮助,关爱,关心的朋友和陌生人。要感谢一路上不和谐“生物”发出的不和谐声音,做出的不和谐事情。感谢各位! 曾经那么害怕当一名护士,可如今却已身在此处半年的时间了。从一个毛手毛脚的小护士到自己能够独当一面,这个转变的后背是用心的付出,更是残忍的经历。 我是一个胆子特别小的人,所以在医院工作的确不适合我。为了工作万无一失,我必须非常谨慎小心,每做一项cao作都要核对核对再核对。害怕做错事,所以精神非常的紧张。记得刚开始上责护的时候,第一次遇到经抢救无效去世的病人,老师让我去做尸体料理。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项cao作。突然让我去,我不知道怎么做,也不敢去做。最后还是萍萍提着料理箱和我一起完成的,一边做还一边给我讲解要领。其实我知道她也害怕。虽然她比我多上两个月责护,经历的多一点,但是我能看出她的手也在发抖。那时候我特别感谢她,因为当时除了她,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这种事儿。所以,虽然这不是什么上刀山下火海的大事儿,但也足以让我记住她对我的好。而什么是战友?我想,这就是战友。 相比瑶瑶,我和萍萍搭班的时候比较多,所以回想起来大部分的记忆中都有她的身影。 起初,看到病人一天一天好起来,我们也会很开心。但是当看着病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,我们也会非常难过。虽然深感被病痛折磨的病人,离世是对他本身痛苦的一种解脱。可每当看到家属哭的不成样子的时候,站在一旁的我们也会默默地流泪。 对那些久病卧床的老人来说,或许告别这个世界不仅是对自身而且对家属来说都是一种解脱。可是如果患病的是一位中年人,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,我想没有哪位亲人能够接受和面对这个现实。 记得科里曾住着一位男性患者,大概40岁左右。因为已经到了癌症晚期,他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。他的妻子整日陪伴在身边,喂他喝粥,给他梳洗,就连午睡的时候他们还头挨头的躺在一起。妻子表面看上去很坚强,可每当他昏睡的时候,我们却总能看到他妻子在一旁握着他的手默默地流眼泪。虽然她也知道这样的活着对丈夫来说很痛苦,但她还是对医生对我们说:“一定要尽全力,能让他多活一天就多活一天。” 他去世的时候是在傍晚,那一幕他妻子抱着他,轻摸着他的脸,不停在对他说:“儿子就在来的路上了。儿子还没见着你呢,你在坚持坚持,坚持见见儿子最后一面啊。” 听她这样的哭诉,站在一旁的我眼泪也止不住的流下来。或许你会说我还不够成熟,或许你会认为在医院这个环境里工作,经常要面对生死,以后必然会变得麻木。或许是这样吧。只是,最初的我,当时的我,就是这个样子。 自己刚刚担任夜班的时候,小夜根本忙不过来。接完班就剩下自己一个人端着个盘子(治疗盘)到处跑。这边还在配液体,那边就叫要吸痰。痰还没吸完那边又喊要封管等等等等。最讨厌的状况就是刚完接班就有病人的液体不滴了。要知道,在我们科,好扎的血管几率只在五分之一。更多老年人的血管根本看不到,我们都是凭感觉摸了又摸。为了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每次都要蹲在床边找上半天。如果是长期卧床的病人,血管质量就更差了,不仅没有弹性而且就连回血都很难见到。所以为了及时给病人输上液,不仅是手背,就连脚背,脚趾,只要是能摸到静脉的地方我们都会去尝试。所以别人都说我们科的扎针技术是一流的,殊不知我们都是这样练出来的。当然我们并不是成心要拿病人练手。 整个科室,几乎所有的心电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